南京耳朵突然嗡嗡响怎么办?哪些人要警惕耳鸣找上你?
发布时间:2025-10-07
点击数量:151
生活中,不少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:安静时耳朵突然传来嗡嗡声、隆隆声,或其他没有外界声源的异常声音——这就是耳鸣。别以为耳鸣只是小毛病,它不仅可能影响睡眠、情绪,还可能是耳部疾病甚至全身疾病的信号。耳鼻喉科专家提醒,17%的人存在不同程度耳鸣,且发病人群正逐渐年轻化,了解耳鸣的成因与应对方法,才能科学处理不踩坑。
一、先搞懂:什么是耳鸣?哪些人要警惕?
耳鸣是指在没有外界声源或声电刺激的情况下,人主观感受到耳内或颅内有声音的症状。它常“结伴”出现睡眠障碍、心烦、注意力不集中、焦虑、抑郁等问题,是耳科临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,也被列为耳科三大难题之一。
近年来,医院收治的耳鸣患者逐年增多,且越来越多年轻人受其困扰——长期睡眠不足、工作学习压力大、情绪焦虑抑郁等,都是诱发年轻群体耳鸣的重要因素。
专家强调:出现耳鸣不必过度紧张,但也不能掉以轻心。若耳鸣持续1~2天仍无改善,务必及时到医院就诊,排查潜在病因。

二、耳鸣背后的“隐形病因”:不只是耳朵的问题
很多人以为耳鸣只和耳部疾病有关,其实它可能是全身疾病的早期信号,具体可分为5大类:
1.耳部疾病
当耳内出现异物堵塞、炎症肿胀(如中耳炎)、耳膜充血/穿孔、中耳积液或感染、耳硬化等问题时,易引发传导性耳鸣。这类耳鸣有明显特点:多为单侧(发生在病变一侧),音调较低,且有节律性,常表现为“隆隆声”“轰轰声”。
2.神经衰弱
耳鸣与社会环境、心理状态密切相关。当人长期处于忧郁、焦虑、紧张的情绪中,或患有神经衰弱时,也可能出现耳鸣。这类耳鸣的音调高低不定,多为双侧,且常伴随头痛、头昏、失眠、多梦等症状,情绪波动时耳鸣可能加重。
3.颈部疾患
颈部肿痛或患有其他颈部疾病(如颈椎病)时,若压迫到颈动脉,会导致受压一侧出现耳鸣。其特点是:耳鸣持续存在,音调偏低,且耳鸣程度会随身体姿势的变化而改变(如转头时可能变轻或加重)。
4.噪声损伤
短暂的强噪声(如突发巨响),或长期反复接触噪声(如职业环境中的机器轰鸣、长期用高音量听摇滚乐、戴立体声耳机),都可能损伤听力,同时引发耳鸣和眩晕,严重时还可能出现幻听、神经衰弱,对听力造成不可逆影响。
5.全身性疾病
多种全身性疾病也可能诱发耳鸣,常见的包括:
心血管疾病:高血压、冠心病、贫血、高血脂;
内分泌与代谢疾病:甲状腺功能亢进/低下、糖尿病;
其他:肾脏疾病、神经退行性病变、炎症、外伤、药物中毒等。
这些疾病引发耳鸣,多与内耳微循环障碍、内分泌失调、毒素吸收,或耳蜗与神经通路异常联系有关,需结合全身症状综合判断。
三、耳鸣怎么治?专家给出3个核心建议
结合临床经验,专家表示:采用“中西医结合”的综合治疗方案,对耳鸣患者效果较好,常见方法包括:情绪疏导、睡眠调整、微针针刺耳穴、使用营养神经+改善微循环的药物、鼓室注射激素、中药调理(如宁心安神膏)等。
但具体治疗需“因人而异”,方案和侧重点会根据患者病因、症状严重程度调整。同时,患者还需做好3件事:
1.树立信心:耳鸣可治,不必恐慌
很多人担心耳鸣无法治愈,甚至因此焦虑加重症状。其实,通过系统治疗,多数患者的耳鸣声会明显减小、频率降低,部分人甚至能实现耳鸣消失,恢复正常生活。
2.纠正误区:不是所有耳鸣都会致聋
不少人认为“耳鸣久了一定会耳聋”,这种认知是错误的。专家明确:若耳鸣不伴有听力下降,且未发现耳部或全身器质性病变,即使长期存在,也不会导致耳聋,可打消这一顾虑,避免过度紧张。
3.调整生活方式:睡眠、情绪、饮食是关键
后天健康与“睡眠、情绪、饮食”三大因素密切相关。对耳鸣患者而言,保证充足睡眠、调节情绪(避免焦虑抑郁)、保持清淡饮食,不仅能促进耳鸣好转恢复,还能预防其他疾病发生,是辅助治疗的重要环节。
关键提醒:出现这些情况,立即就医!
若耳鸣伴随以下症状,需警惕严重疾病,及时就诊:
耳鸣突然加重,或伴随听力明显下降;
耳鸣同时出现头晕、恶心、呕吐、走路不稳;
单侧耳鸣持续不缓解,且伴随耳痛、耳内流脓;
耳鸣与血压、心率异常同步变化,或伴随胸痛、乏力等全身症状。
如果您还有其他疑问,或是想获取专业的治疗建议,可点击在线咨询医生,或拨打仁品咨询问诊电话:025-85262032,会有专人为您答疑解惑,网上预约还可享受挂号优惠!
如果您还有其他疑问,或是想获取专业的治疗建议,可点击在线咨询医生,或拨打仁品咨询问诊电话:025-85262032,会有专人为您答疑解惑,网上预约还可享受挂号优惠!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