什么是分泌性中耳炎?和“流脓的中耳炎”有何不同?
发布时间:2025-07-10
点击数量:120
很多家长可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:孩子感冒好转后,却突然夜间哭闹不止,总用手抓耳朵、蹭枕头,甚至出现打鼾——去医院检查才发现,原来是得了“分泌性中耳炎”。明明耳朵没流脓,怎么会是中耳炎?这种“不流脓的中耳炎”到底是什么?为何孩子更易中招?
一、什么是分泌性中耳炎?和“流脓的中耳炎”有何不同?
分泌性中耳炎是一种中耳非化脓性炎症,核心问题是中耳腔积液(而非化脓)。它不像急性化脓性中耳炎那样会出现耳道流脓,而是因咽鼓管(连接鼻咽与中耳的“通道”)堵塞或功能障碍,导致中耳负压,黏膜渗出液体堆积在中耳腔。
成人和儿童都可能患病,但儿童更常见——这与他们的生理特点密切相关:儿童咽鼓管直径仅为成人的1/2,且鼓室口与咽口几乎呈水平位,加上免疫系统尚未完善,细菌、病毒更易通过咽鼓管“逆流”至中耳;同时,感冒等上呼吸道感染时,鼻咽部炎症容易波及咽鼓管,加重堵塞,诱发积液。
二、如何发现孩子可能得了分泌性中耳炎
分泌性中耳炎早期可能毫无症状,容易被忽视。但随着积液增多、中耳压力变化,会出现这些表现,家长需警惕:
大孩子能表达的症状:会说“耳朵闷闷的,像塞了东西”“听声音变远了”“耳朵嗡嗡响”(低音调耳鸣),对呼唤反应变慢。
小宝宝的“无声信号”:不会说话的婴幼儿,会通过行为传递不适——夜间突然哭闹、频繁抓耳朵或用头蹭枕头、不明原因发热,或感冒后出现打鼾(提示鼻咽部堵塞影响通气)。

三、不及时处理,可能留下永久听力损伤
分泌性中耳炎的危害,藏在“悄悄进展”里:
早期积液少,可能仅轻微耳闷,听力暂时不受影响;
若积液持续增多,会出现传导性听力下降(声音难以通过中耳传递至内耳);
长期不干预,积液会变黏稠(像“胶冻”),导致鼓膜内陷、粘连,甚至听小骨粘连固定——最终可能造成永久性听力下降,影响孩子语言学习(如说话晚、发音不清)和社交。
四、这些情况会诱发分泌性中耳炎,家长要留意
腺样体肥大:儿童腺样体(鼻咽部的淋巴组织)肥大会堵塞后鼻孔,压迫咽鼓管开口,影响中耳通气,是分泌性中耳炎反复发作的“隐形推手”。
因此,若孩子有打鼾、张口呼吸(可能提示腺样体肥大),建议做耳鼻喉科检查(耳镜、声导抗测试),排查是否合并分泌性中耳炎。
五、发现后该如何处理?分情况对待
分泌性中耳炎并非都要立即用药,治疗需结合症状和听力情况:
无症状或轻度症状:若未出现听力下降,可先观察3个月(部分孩子能自愈),期间定期复查鼓膜和声导抗(监测积液变化),只要病情不加重或逐渐减轻,无需特殊治疗。
已有听力下降:需在医生指导下用药(如鼻用激素减轻咽鼓管水肿、黏液促排剂帮助积液吸收),同时积极治疗原发病(如控制鼻炎、切除肥大的腺样体),避免复发。
反复发作或积液顽固:若药物治疗后仍频繁复发,或积液持续3个月以上,需考虑鼓膜置管术(通过鼓膜植入通气管引流积液),避免听力永久受损。
关键提醒
分泌性中耳炎的“隐蔽性”是最大风险——没有流脓不代表没事,孩子的哭闹、抓耳、对声音反应变慢,都可能是耳朵发出的“求救信号”。早发现、早排查(尤其感冒后或有腺样体肥大的孩子),才能最大程度保护听力,避免留下终身遗憾。
以上是对分泌性中耳炎的相关介绍,如果您还有其他疑问,可点击在线咨询医生,或拨打仁品咨询问诊电话:025-85262032,会有专人为您答疑解惑,网上预约还可享受挂号优惠!
以上是对分泌性中耳炎的相关介绍,如果您还有其他疑问,可点击在线咨询医生,或拨打仁品咨询问诊电话:025-85262032,会有专人为您答疑解惑,网上预约还可享受挂号优惠!
上一篇:生活中预防慢性中耳炎的方法?南京耳鼻喉科医院
下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没有了